最近國內媒體常在報導「生酮飲食法」,它是一種低醣飲食法,其實早在1953年美國學者Pennington 已經採用過此種飲食法來減肥,到了1962年,另一位美國醫師Atkins也在大力推廣低碳水化合物減肥法,他對低碳水化合物之攝取嚴格限制在一天不超過20公克(一碗白飯約60-70公克),但是脂肪及蛋白質食物不限制,食物總熱量也不限制,這種生酮飲食法減肥真的有效嗎?我從以下三個面向來探討:
一、能量密度:能量密度是指一種食物每單位重量內所含的熱量,同樣是一公克食物,脂肪含熱量為9仟卡,碳水化合物才4仟卡,而食物的飽足感是與該食物的重量及體積有關的與熱量無關,因此吃脂肪很容易不知不覺就吃進去過多熱量的!所以就能量密度而言,脂肪比碳水化合物容易胖。
二、飽足感:在三大營養素脂肪、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中,飽足感最低的是脂肪,其次是碳水化合物,飽足感最高的是蛋白質,由於脂肪缺乏飽足感,因此脂肪很容易吃過多而不自覺。
三、細胞對營養素利用的優先順序:人體細胞與生俱來就有的特性是優先利用葡萄糖當做能量來源(而不是脂肪酸),因此碳水化合物攝取後,很容易會被消耗掉當作細胞能量來源,而脂肪就不容易被細胞利用來當能源,因此吃脂肪容易囤積在體內。
從醫學原理來比較碳水化合物及脂肪之差異,人體紅血球只能利用葡萄糖當作其唯一的能量來源,而中樞神經例如:腦細胞大部分能量來源也是葡萄糖,而且攝取低醣飲食一段時間後,會使身體之肝醣存量不足,對於粗重工作或是運動時會很吃力,且攝取太多脂肪或蛋白質食物容易造成骨質流失(產生骨質疏鬆),高膽固醇血症及尿路結石。
碳水化合物可以保護人體之結構性蛋白質(例如:肌肉、內臟、骨骼、抗體、酵素)不會流失。如果碳水化合物一天攝取量少於100公克,則身體會分解結構性蛋白質當作能量來源。
其實人體要經由攝取之碳水化合物來形成體脂肪之效率很低,一天最多才形成15-20公克的體脂肪(相當於50-66天才會囤積一公斤體脂肪),因此肥胖者身上之脂肪大部分是由食物中攝取的脂肪所囤積的。